压力与情绪:为何“气”出来的也可能是心病?

星空娱乐招商

你的位置:星空娱乐招商 > 新闻动态 > 压力与情绪:为何“气”出来的也可能是心病?
压力与情绪:为何“气”出来的也可能是心病?
发布日期:2025-10-12 10:01    点击次数:121

“气的我心疼”、“气的我血压都高了”——这些常挂在我们嘴边的气话,并非全是夸张的修辞。现代医学和中医都证实,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和易怒等负面情绪,是真的会“伤心”、“伤脑”,是心脑血管疾病独立且重要的危险因素。

一、情绪如何“攻击”心脑?——西医视角

当我们感到压力或愤怒时,身体会启动“战斗或逃跑”应激反应:

激素飙升:大脑下令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

生理剧变:这些压力激素会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压升高,以便为肌肉输送更多血液。

血管损伤:长期、反复的血压骤升,会冲击和损伤血管内皮。

血液变“粘”:压力会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加,更容易形成血栓。

展开剩余77%

促进炎症:长期压力状态会导致慢性低度炎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对于本身已有心血管病变的人,一次剧烈的情绪波动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二、情绪如何“攻击”心脑?——中医视角

中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绪与脏腑健康息息相关。

肝气郁结:最核心的病机。长期压力、郁闷、恼怒最易导致“肝气不舒”,气机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气郁结久了,会导致血液运行无力或受阻,形成血瘀,阻塞心脉、脑络。

肝阳上亢:郁结的肝气如果化火,会灼烧肝阴,导致肝阳偏亢,向上冲扰,引发头痛、头晕、目赤、急躁易怒,这也是高血压的常见中医证型。

痰浊内生:肝气郁结还会横逆犯脾,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停聚,生湿生痰,痰浊上蒙清窍则头晕,阻塞心脉则胸闷。

三、身体发出的“情绪暗号”

身体会通过以下方式提醒你,情绪已经超负荷:

心脏反应:心慌、心悸、胸闷、胸痛(非心脏器质性病变,又称“心脏神经官能症”)。

血压波动:紧张时血压骤升,放松后又回落。

神经系统:紧张性头痛、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

消化系统:食欲不振、胃痛、腹胀(肝气犯脾)。

四、中西医结合的情绪管理与心脏养护

1. 西医管理:

识别与减压:学会识别压力源,通过运动、冥想、深呼吸、心理咨询等方式主动管理压力。

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焦虑、抑郁,应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这对稳定心脑血管病情同样重要。

2. 中医调理:

中医治疗重在“疏肝解郁、调和气血”。

中药:常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加减,以疏通气机。

针灸/按摩:按摩太冲穴(疏肝)、内关穴(宁心安神)、百会穴(安神定志)有很好效果。

情志相胜法:运用“悲胜怒”、“喜胜忧”等原理进行心理调节。

在药物调理方面,对于因气滞血瘀、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头痛、胸闷等症状,在辨证基础上,可配合使用一些具有平肝、活血、通络功效的药物。例如,银杏蜜环口服溶液中的蜜环菌具有熄风止痉(平肝)之效,银杏叶能活血通络,两者合用,对于调节因情绪压力导致的气血紊乱和血管功能失调有一定辅助改善作用。

五、学会“养心”,才是真正的养生

心脑血管的健康,不仅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

培养豁达心态:凡事看开,不钻牛角尖。

找到宣泄渠道:与朋友倾诉、写日记、从事兴趣爱好。

坚持规律运动:运动是最好的“解压药”,能产生内啡肽,带来愉悦感。

保证充足睡眠:睡眠是修复情绪和身体的最佳时间。

练习正念冥想:每天花10分钟关注呼吸,放松身心。

管理好情绪,就是为心脑减负。不要让一时的“气”,成为堵塞健康通道的“瘀”。心宽了,脉自然就顺了

发布于:山西省

  • 上一篇:中国前七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87万亿元

  • 下一篇:没有了
  • Powered by 星空娱乐招商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